(1)面向真实影像科、介入手术室的模型及环境:在“患者接诊、CT/MRI影像扫描、介入手术”环节,根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病房、放射科、介入手术室真实情景进行虚拟仿真3D建模,实验器械、环境、流程与真实情况完全一致,增强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感。
(2)基于真实影像数据的再现仿真:在影像检查模拟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的图像为各种真实病例的实际CT/MR图像,病灶大小、密度、位置等数据均为真实数据,血管解剖及病灶的立体结果为实际扫描数据通过影像工作站三维重建获得,保证了仿真实验结果的真实准确。
(3)基于真实介入治疗手术操作反馈的仿真:在“介入治疗”的手术操作过程中,导管导丝可以通过操作进入到各种血管内,包括非靶病灶的血管,除肝动脉以外可进入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等,行血管造影、经导管于肿瘤血管注入药物均存在真实的实时反馈,与真实情况完全一致,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4)体内、体外器械操作解剖场景动画再现:“介入治疗”环节,导丝、导管、穿刺针的操作在体内的部分是肉眼不可见的,通过动画展示人体内的剖面,直观的再现了体内的真实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真实的认知感,更深刻的理解实验原理。
项目围绕“肝癌病理特征”这一底层原理知识点,建立“诊断—治疗—评估”完整临床诊疗环路。①诊断:肝癌血供大部分来自于肝动脉,在CT/MR增强扫描过程中,肝癌病灶显影方式异于正常肝组织而呈现“快进快出”状态,依据这一影像特征可辅助疾病诊断。②治疗:基于肝癌的特殊血供,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过程中通过导管导丝配合控制,可以精确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并注入化疗栓塞药物,堵塞肝癌的营养血管使其坏死萎缩,达到治疗作用。③评估:国际最新mRECIST标准规定肝癌治疗效果主要依赖于影像学评估,通过判断介入治疗效果、分析深化,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完成诊疗环路。
项目采用“四模块-四层次”的设计思路(图 1):涵盖“患者接诊”“影像诊断”、“介入手术”、“术后评估”等四个模块,构思了“认知-分析-综合-深化”递进式的实验层次,将育人元素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医学伦理、职业素养。实验各模块是临床诊疗环路中的重要步骤,相互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诊疗一体化综合思路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实现项目制定的能力和素养培育目标。
1)掌握与影像扫描相关的医学物理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学习和实践。
2)掌握肝脏、肝血管等人体的正常结构解剖和生理功能。
3)掌握肝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介入治疗原则。4)掌握肝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器械选择、基本操作流程。
项目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协同相应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对于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创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综合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综合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自主设计法等实验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影像扫描的原理和方法、肝脏解剖结构以及肝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介入治疗原则和方法。
1)观察法主要应用在“患者接诊”中患者的基本病史、一般状况、体格检查的环节和“影像学评估”中患者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通过接诊过程中的各项观察了解患者的阳性症状、体征等信息。通过观察患者的影像资料对CT/MRI检查图像有感性的认知。
2)比较法主要用于“影像学评估”中肝癌病灶于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不同时期密度的对比,判断病灶的血供及清退情况,学生可以纵向的掌握肝癌影像学评估过程的CT强化特点等相关知识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比较法也用于“介入手术”中治疗前、治疗后血管造影的对比,判断治疗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在“术后影像学评估”环节中,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的CT/MR图像,学生可以应用国际公认的肿瘤缓解标准认知、判断的肿瘤治疗前后变化,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3)控制变量法主要用于CT扫描过程,学术应固定扫描的方式等全部参数,通过控制CT扫描时间节点,获取高质量的影像图像。可以让学生详细了解某个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固定导管位置、对比剂每秒注入量,改变对比剂注入总量,可获得不同的血管造影表现,让学生对对比每秒注入量、注入总量等参数有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及科研素质。
4)自主设计法主要用于介入治疗血管插管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血管插管过程为开放式环境,导管可采用多种路径,并可选至任意血管,最终达到靶血管为实验目的。学生可自主探究设计最优的插管路径,让学生深度参与介入手术的过程,最终得到满足设计目标而最高效的设计方案。
本虚拟仿真项目总体采用“三阶段、四模块、四层次”的设计思路,分层次、递进式、螺旋式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各方面能力考核,“三阶段”具体分为“预习阶段”、“探究阶段”和“总结阶段”考核, “四模块”涵盖“患者接诊”、“影像学评估”、“介入手术”、“术后评估”四大模块,“四层次”构思了“认知-分析-综合-深化”递进式的四级层次,总分为100分。
1)预习阶段考核——预习考核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背景之后、正式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之前进行的。该阶段考核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自主理论学习能力,判断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从而保证虚拟仿真实验的效果。形式为10道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分。本阶段考核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占10%。
2)探究阶段考核——探究阶段考核分为患者接诊、影像学评估、介入治疗、术后影像评估四大模块,该部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判断学生是否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实验、是否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在探究模块必须完成足够的实验步骤并按四大模块有条理地进行实验操作。“患者接诊”模块主要考核学生病史采集能力、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和检验分析能力,“影像学评估”模块主要考核学生的影像扫描技术能力、对比剂应用能力和影像资料分析及报告书写能力,“介入治疗”模块主要考核学生的介入治疗处理能力,“术后影像评估” 模块主要考核学生的肿瘤缓解评估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且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形式以“勾选式”为主,细分选项分值设置在1-5分不等,错选、漏选不得分,满分80分,四模块分值占比为1:3:3:1,本阶段考核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占80%。
3)总结阶段考核——该阶段内容在学生已完成前2个阶段考核后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结论的分析总结能力,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以心得体会及其他内容拓展为主要形式,满分10分,本阶段考核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占10%。
教学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