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表演艺术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要求

1. 专业与年级要求

本实验融入东南大学美育通识课及部分艺术专业选修课教学。

美育通识选修课《戏曲文化解读》、《中国戏曲艺术》,主要适用于全校通识选修课学生,各专业本科1-4年级均可选修。

艺术专业选修课《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主要适用于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本科生,通常安排在本科2-3年级学习。

2. 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实验对先修课程没有要求,但需要对于昆曲知识和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有一定兴趣,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及表演、美术、音乐相关素养。


教学成果

团队主要成员长期致力于戏曲文化艺术和动画实验教学工作,融合了动作捕捉技术、可视化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诸多信息化技术,开设了《戏曲文化解读》、《中国戏曲艺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动画运动规律》等相关实验教学环节,8次开展《昆曲表演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成员为学生开授各类实践课程生均学时逾260个,近五年参与学生约700人,参与学时逾18,200个。 

负责人赵天为,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研究,曾出版专著《〈牡丹亭〉改本研究》。为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主持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人,CCTV第二届全国京剧票友电视大赛银奖获得者。具有丰富的昆曲研究、表演实践及教学经验,近5年来代表性成果如下: 


1.教学研究

1)主持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项目《戏曲文化解读》。

2)主持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重点项目《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美育路径研究》。

3)主持东南大学2020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育项目《昆曲表演艺术虚拟仿真实验》。


2.学术研究

[1]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昆剧表演艺术的脚色传承》2011-2018年)。

2)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中的呈现与传播研究》(2020年)。

[2]发表论文

1《昆曲表演艺术的当代传承》,唯一作者,《曲学》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2月版。入选《中国昆曲年鉴2016》年度推荐论文    

2)《〈牡丹亭〉的地方戏改编》,唯一作者,《戏曲研究》第97辑,CSSCI集刊。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中国昆曲年鉴2017》年度推荐论文

3)《京剧〈向农〉的“戏”味》,唯一作者,《中国文化报》2017-07-118版。

4)论文《从汤莎会〈邯郸梦〉看跨文化戏剧创作的有机链接》,唯一作者,《艺术百家》2017年第6期,CSSCI来源期刊。

[3]科研获奖

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

 

3.教学奖励

12015年,荣获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22014年,荣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高校京剧委员会“优秀京剧教学奖”

    (32016年,荣获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实验背景

美育通识选修课《戏曲文化解读》主要适用于全校通识选修课学生,各专业本科1-4年级均可选修。东南大学的戏曲类美育课程已经开设10多年,从《中国戏曲艺术研赏》、《中国戏曲艺术与名著研赏》,到《戏曲文化解读》、《中国戏曲艺术》,以及《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等相关专业选修课,昆曲表演实践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实践检验中不断改革提高。先后已有2000余名学生通过学习后初步具备了戏曲审美鉴赏能力。其间500余名学生完成了昆曲表演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成为系列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设计原则

一、实验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进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昆曲表演艺术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科技手段将表演教学转化为仿真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近距离、交互式、沉浸式、全方位地体验昆曲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方法综合采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围绕本实验教学目的,学生需完成一场个性化的《牡丹亭·惊梦》虚拟演出,针对虚拟舞台上的戏曲人物,进行视觉形象设定、表演动作编排、念唱实践和人物间的互动演出,最终对昆曲表演的艺术形式产生深刻认识和切身体验。

三、评价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审美等多元一体综合考核,激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含昆曲知识考核表演仿真考核虚拟演出评估三个部分,通过客观及主观评价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


实验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让普通学生有机会亲身领略戏曲的表演形式,感受戏曲独有的魅力。采用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观看视频和现场体验相结合、实物展示和现场观摩,以及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特点和品赏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戏曲艺术,认识戏曲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引领学生了解戏曲、关注戏曲、喜欢戏曲,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仅就虚拟仿真实验部分而言,实验教学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昆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昆曲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熟悉昆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学习中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昆曲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让学生可以近距离、交互式、沉浸式、全方位地体验昆曲艺术的魅力,掌握昆曲表演中不同脚色的视觉造型、动作程式、念唱方式等特征,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行当分类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视觉识别力、审美鉴赏力、和谐判断力等综合素养。

 3、通过基础知识、表演仿真实验、虚拟演出实验三个阶段的学习及变量组合的配置过程,掌握经典昆曲选段中的人物塑造及戏剧舞台呈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具备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勇于探索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4、从昆曲表演的造型和技巧学习中深刻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华传统审美精神,培养学生对昆曲表演的审美及鉴赏能力、传承及创新能力,唤起传承与保护昆曲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筑牢华夏民族之魂。


成绩评定

image.png

image.png

学情分析

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 :0次
学习完成情况
共有 人次参与学习
其中 人次完成
共有 人次未完成
成绩分布情况